迪庆列举网 > 休闲娱乐 > 其他娱乐 >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美国产生了这样体量级的电影工业?
迪庆
[切换城市]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美国产生了这样体量级的电影工业?

更新时间:2015-10-21 18:16:32 浏览次数:253次
区域: 迪庆 > 维西
地址:啊是打算四大的
  放眼世界,似乎只有美国有能力产生这种体量级的电影工业,那么,美国能够形成如此完备的工业体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本文转自知乎,已获作者王义之先生授权,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提起成熟完善的电影产业,人们的反应该都是美国,好莱坞。放眼世界,似乎只有美国有能力产生这种体量级的电影工业,高度类型化,动作片、特技片的技术支撑以及全球发行的能力。那么,美国能够形成如此完备的工业化体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全球发行的能力,这是目的也是核心的动力。
  正是这一个因素决定了是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的电影可以形成如此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并且也正是这一个因素让美国电影工业从一战之后持续占据全球市场这么多年,中间虽有波折,但大局从未改变。更是因为这的因素,让美式的文化观念可以借助电影以及其他信息娱乐产品覆盖全球各地的市场。
  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七个字其实是难完成的,因为想要保持真正的全球发行能力,就需要对全球各个市场的有着同等高度的理解力,并且能够在同一部电影里去平衡不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偏差。让全球人民都get到同一个笑点,让全球人民都认同同一个观念,让全球人民喜欢上同一个人物。这样一种需要天赋或者大师级的艺术家才能偶然天成的事情,在好莱坞变成了一个标准化的生产营运机制,那么能够拥有这样的规模也就不奇怪了。
  1.“好莱坞”获得控制权力的由来:
  在电影成为一个产业的初几十年时间里,光环并没有指向美利坚合众国,欧洲大陆的英、法两国才是全球电影的创新圣地。20世纪初的十年,只有一家公司具备全球化的能力和资格,它的名字叫“百代”。当时长这样:
  后来长这样:(1999年-)
  百代的创始人查尔·百代原本是个杀猪匠,1894年开始转做当时的新兴发明— 留声机的生意,1898年拿到了VC的100万法郎,将生意拓展至电影业。百代与同时期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有规模化运营的思路。在1901年开始建设制片厂的同时,便目标直指全球市场,几年内在欧洲和南美包括新加坡都设立了办事处或分公司。
  至1908年,百代的分支机构更是遍布全球,光在中国,就设有香港、天津和上海三处办事处,在美国不仅有独立的分公司还有生产基地,设有自己的洗印厂和制片厂,在法国则拥有自己的放映网络。横向发展,纵向扩张,百代是电影行业家全球化企业,也是个垄断巨头。
  当时一年百代全球的营业额差不多几千万法郎,卖给美国影院的片量是美国本土电影公司总和的一倍,美国柯达所生产的电影胶片大概一半是百代用掉的,每周都可以向市场供应一部新的长片。
  但是,1914年,一战爆发,所有的竞争格局都重新改写。
  20世纪初期,美国正面临第二次移民潮,工业化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促使大量欧洲农民工横跨大西洋而来。因为缺乏其他娱乐,这些农民工支撑起了庞大的电影消费市场以及上万家影院,但是能把电影拍好的人却不多,好的电影人才多数仍在欧洲。
  而一战则让艺术家们也开始远渡重洋,大量的创意人才来到了美国大陆。
  同时,因为经济的发展,来自欧洲的农民工们收入逐渐稳定。豪华的电影宫开始在美国各地大规模新建,淘汰了传统的镍币影院,让电影开始成为美国新兴中产阶级的时尚消费。
  之后的十年,因为人才和放映环境的变化,美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轮高速增长期,在这个阶段,美国的电影公司逐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从此,电影产业的探照灯开始聚焦在北美,并从未离开。
  2.“好莱坞”掌握全球市场的目的:
  承继了欧洲人胸怀全球的视野,在美国本土电影业兴起的同时,美国人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全球发行网络,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有一份来自于1927年美国商业部的资料,对今天的全球电影业来说仍然十分宝贵。
  这是一份中国电影市场的调查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它描述的是向中国输出电影的重要性,其理由是电影会展示各种工业商品,所以它是广告,中国人看电影的同时也会看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以及同生活方式相关的物质基础,就会熟悉并喜欢上美国产品。因此,大力发展向中国出口电影,也同时会帮助美国其他产品在中国的销售。
  ——这一段要稍微注意下,美国人一百年前就把事情想得特别明白,而这个核心思路一百年来没变过。也就是说,输出文化不是目的,输出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占领商业上的优势地位,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中国电影想走出世界,得先清楚这个目的。
  接下来它分为四个部分向美国的电影制片厂介绍了中国电影市场
  个部分它介绍的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还面临着哪些条件上的困难,比如交通以及局势动荡等等;
  第二个部分是讨论分析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解释了美国电影为什么能占据75%的中国市场的原因,举例说可能是大团圆结局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伦理传统等等;
  第三个部分详细讨论了中国人的喜好习惯,比如什么样的题材更喜欢,什么样的故事不喜欢等等;
  第四部分介绍了当时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并对一些中国电影进行了分析。
  在这份报告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四个主要城市的电影消费情况和审查情况,还有另外12个城市的市场数据,包括影院和座位数等等。并对1913年至1926年美国电影对中国的出口数据进行了详细的统计。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1913年美国电影对中国的出口是2100万美元,至1926年时,达到了9400万美元。
  对市场的实证研究,以及文化商品优先出口的思路其实不仅仅是贯穿在2、30年代。1979年1月,中美建交首批签署的三个文件中,便包含《中美文化交流协定》,于是我们才会在次年的1月看到那部深入一代人记忆的《大西洋底来的人》,还有后来的《加里森敢死队》。
  再回到眼前,前段时间去美国,美国电影业自然也要有所斩获,于是加强票房审计和放宽批片管理的政策性调整便成为双方的共识。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2012年访美时,好莱坞也乘机让分账片的名额提高到了34部。
  之所以这一段要先强调下目的,是因为没有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撑,以及百年来对市场的持续培育(包括建国之后改革之前拍电影的那批国内导演也深受30年代美国电影的影响),好莱坞不可能保持全球一体化的发行能力。
  文化商品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文化商品之间的博弈其实也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3.“好莱坞”掌握全球电影市场的基础:
  在二战之前,如果说全球化的发行能力还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那么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电影的全球发行情况基本上就是决定生死的事情了。
  在成本快速提升,盗版肆掠,其他观看性娱乐的影像产品快速充盈的时代,一部电影是否能够迅速在全球扩大影响,占领收益,并带动媒体集团整体业务的拓展,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便是决定当年电影公司大佬们能否持续活到明年的核心KPI。
  为了保持这种全球化的市场运作能力,就得先解决电影本身的全球化问题。
  人才:和一百年前一样,所有的优势终都需要归结到人才。这点不用多介绍,英国演员,墨西哥导演,意大利摄影师,法国的美术,香港的动作指导。大公司有专门的部门在全球发掘电影行业的人才,再配合联邦政府,州政府各种对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好莱坞不缺人。人才的全球化也就是意识的全球化,在一个稳定的工业化标准下,每个人既能贡献不同的文化视角,又能保持统一的工作态度,自然就更容易实现创作中的全球化视野。
  资金:80年代拯救迪斯尼,给艾斯纳提供了几亿美金的日本散户;整个90年代,来自德国的低成本资金;911之后,从互联网行业转身的华尔街资本以及来自新西兰、澳洲等旅游国家的政府补贴。好莱坞会在全球寻找成本低的资金,负责将这些资金转化成在全球拥有票房能力的电影。也就是说进来的是民族的,出去的是世界的,而好莱坞只是个纽带。
  素材:从《千面英雄》一书之后,好莱坞电影的套路化其实是越来越明显的。方法很简单,在一个稳定的情感结构中,不断丢进去新鲜的元素,而这些元素的来源遍布在全球各地的区域性文化和年轻人的创新中。在一个对人类“母题“进行持续探讨的总命题下,利用创新元素幻化出无穷的形式风格,《功夫熊猫》以及《暮光之城》都是很好的例证。
  以上只是生产资料部分,想模仿比较容易,用钱买好了,但是加工的过程则不是用小钱就能买来的。
  管理体系和管理标准才是核心的机密,索尼前后就花了上百亿美金的代价,买哥伦比亚不仅仅是为了片库,更重要是包含各种管理指标的数据库,以及支撑这些数据库运作背后的机制。
  4.“好莱坞”掌握全球电影市场的方法和原则:
  当一部电影制作还没有开始之前,如何卖给全球市场的策略便是已经制定好的,电影不是拍出来才决定怎么卖的,那时候就迟了。那么,为了卖给全球市场,有些基本的原则是共识也是底线。
  为了服务观众的喜闻乐见拍电影,而不是自以为他们会喜闻乐见——
  想要保证这一点,好莱坞公司不仅会在美国本地做市场调研,也会在英国、法国、日本、中国这些核心电影市场持续的进行调研。所获得的报告一般是不会分享给当地的发行商的,它主要用来辅助大的电影公司的决策团队制定全球性的策略。
  为了服务观众卖电影,而不要制造障碍——
  好莱坞的光鲜亮丽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体现性价比的亲民廉价,也就是说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汉子。我们常常听到创作人员在宣传花絮中说为了拍好一个镜头,他们如何在现场反复摩擦,修改台词,培养情绪等等,其实这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美国电影的制作是标准高度前置的,因此所有的计划在开拍前都是需要明确到发丝,一旦开拍就没有回头箭,整个组织是高度精准的在运转。但是观众并不喜欢他们看到的电影有任何流水线的痕迹,那怎么办呢,别告诉他们就好了。
  于是,你会看到导演、演员、制片以及诸多人等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媒体中,持续演绎着那个观众喜闻乐见的印象,有的张扬,有的敏感,有的谦逊,有的内敛。
  其实每一种导演风格,每一种表演特征,每一种行事态度,都有比较明确的分类和持续的传承,都含有观众不同性质的心理投射,都是由协同经纪公司、经理公司结合每个人精心打磨的结果。
  娱乐产业的资深从业者们,都深知大家都是在尽可能迎合观众,从而换取一点点的自主和引领而已。
  为了服务观众而管理电影品牌,不要干扰信息——
  无论是迪斯尼和麦当劳的战略合作,还是孩之宝和派拉蒙的苟且,好莱坞在整合任何渠道资源之前,无论是甲方或者乙方,目的都很明确,1+1要大于2,要让消费者觉得增值而不是折价。
  为了达成增值,只要想要沾染一点电影上映的喜气,就得自带大把钞票和对市场的理解能力。麦当劳经常要投几亿美金帮助迪斯尼来宣传电影,以及借着电影传递自身的品牌特征,从而让消费者觉得麦当劳的奖品和套餐是物超所值。
  迪斯尼在做授权的时候,有一个分类表,里面将迪斯尼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清楚的标明了它的目标人群,细分到性别和年龄跨度还有其他相关信息。每一个有迪斯尼正版授权的商品都需要通过迪斯尼的质量控制系统,和设计管理标准,这些标准的建设就是为了维护在观众心中的角色形象,同时也是维护品牌的价值。
  所以,迪斯尼的经典电影每过七年都能重拍一次,还有很多公司的系列电影也能越做越长。一个《速度与激情》,可以从一个极低的成本,后一直拍到超级大片,正是因为好莱坞的电影品牌管理机制决定了企业会珍惜每一个电影品牌,不滥用它的商业价值,或者快速透支它的商业潜力。
  为了服务观众而创新,不要自以为是——
  大公司旗下的独立厂牌,电影节里合办的培训班,全球各地的论坛,还有各种不间断的竞赛。美国电影协会和几大公司持续不断的在全球寻找创新的元素和人才,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到现有体制之中。韦恩斯坦正是因为在中小成本剧情片的制作和市场营运中导入了一整套规范体系,才能持续的在奥斯卡斩获他想要的。
  虽然好莱坞很多艺术家们都不喜欢这些企业的经营者或者职业经理人,但是竞彩足球怎么赢http://www.***/aomen/amwnsr/347.html不得不承认,正是严谨的商业体系,才保证了好莱坞运作的稳定,以及年轻人才的上升空间,和提供给艺术家们的多样化选择。
  像以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当观众都在消费盗版,市场没有被合理的管理和营运时,艺术家们只得苦苦的熬,那种境遇才是不应该的。
  所以任何创新都不能破坏电影为了追求盈利的目标,这是重要的原则,否则好莱坞早就会荡然无存。
  说了这么多,略显啰嗦,其实总结起来就几句话:
  想将电影卖给所有人,那么就得为了所有人拍电影。为了维护全球发行的能力,才会形成如此明确的类型化体系,以及才会引入全球各类领先技术的支持,才会始终保持对观众需求的高度紧张。
  没有卖,就没有买。
  所以,能够支撑好莱坞屹立百年不倒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全球观众需要他们,除了他们,没有其他人将这件事做好了,甚至连理念上都没做好。
  日本不是,法国不是,意大利也不是,韩国人好点,但是技巧还不熟。万变不离其宗,其实就是一份为全人类服务的工匠精神而已。
迪庆其他娱乐相关信息
2016-06-12
注册时间:2015年07月27日
UID:227073
---------- 认证信息 ----------

查看用户主页